通江银耳在明代就以“皇家养生益年之品”知名于世,在清代即作为朝廷贡品,20世纪初就畅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。
据民国《续修通江县志稿》记载,通江银耳的人工培育成功,是在清光绪六、七年间(1880—1881年),而陈河乡雾露溪畔的九湾十八包则是它的发祥地。
关于“银耳”来源的故事:
陈河的雾露溪,是通江银耳的发祥地。早年,在雾露溪边住着母女俩,靠打柴为生。女名银花,长到十六七岁,品貌端庄,心灵手巧,人们尊称“银姑娘”。老妈妈正该享福时,却得了重病,面黄肌瘦,全身无力,医生认为是不治之症,家庭的重担全落在姑娘身上。
七月的一天,细雨霏霏,姑娘到青杠林坡检柴,发现一根青杠断枝上长着几朵白花花、亮晶晶的东西,觉得新奇,她采下一朵,拿到鼻尖嗅,没有什么气味;放到嘴里尝,清凉可口,于是,她把这东西带回家,让妈妈也尝一尝。
七月的一天,细雨霏霏,姑娘到青杠林坡检柴,发现一根青杠断枝上长着几朵白花花、亮晶晶的东西,觉得新奇,她采下一朵,拿到鼻尖嗅,没有什么气味;放到嘴里尝,清凉可口,于是,她把这东西带回家,让妈妈也尝一尝。
妈妈知道青杠林树上长的东西没有毒,大着胆子吃了,觉得很开心。以后,姑娘每次上山捡柴,都注意寻找这类东西,拿回去给妈妈吃。断断续续吃了十多次,妈妈的病就好了,母女俩很高兴, 要给它取个名字, 说它形状像耳朵, 色泽洁白晶莹, 就取名“白耳”。
购买正宗通江银耳,请点击链接:购买通江银耳